現正是冬去春來季節交替的時候,氣溫冷熱變化迅速,要注意身體保暖不要感冒了,這大家都知道,不知道的是:也要注意腸胃,因為「季節交替時,好發消化性潰瘍」。

景氣不好,許多人壓力大常犯胃痛,加上正值季節交替時節,也是消化性潰瘍的好發時機!台灣中醫臨床醫學會理事魏以斌表示,典型的消化性潰瘍症狀是如火燒般的上腹痛,通常是在飯後2、3小時發生,也常在半夜發作,若稍為進食或服用解酸劑後,疼痛才能獲得舒解。中醫認為,此症與飲食失節或情志不暢而損傷脾胃有關。

中醫師魏以斌表示,季節交替正是消化性潰瘍常出血的時機。消化性潰瘍最普遍的症狀是位於肚臍及胸骨間的上腹部疼痛或絞痛。這種疼痛是胃酸刷洗開放瘡傷所引起,可能持續幾分鐘,也可能長達數小時。疼痛在胃中沒有食物時更為嚴重,因此傾向於夜間發作。

魏醫師表示,整體而言,消化性潰瘍其他中醫辨證治療還可分為「脾胃濕熱型」,多見於潰瘍急性發作;「脾胃虛寒型」可見上腹部隱隱作痛、饑餓時疼痛加劇、進食後痛緩解、嘔吐清水;「氣滯血瘀型」則見進食後疼痛加劇、痛處固定不移、嘔吐等。依證常應用半夏瀉心湯、黃連解毒湯、香砂六君子湯、黃耆建中湯、平胃散、安中散、失笑散等加減。

醫師強調,避免工作壓力過大、暴飲暴食或三餐不定時,是消化性潰瘍病不上身的不二法門。飲食除忌甜食外,主食宜選用牛奶、軟飯、稀飯等,而麵食中的鹼成分有中和胃酸的作用,對潰瘍胃酸過多者也很適用。


  「春季養生講究,『三春』各有不同」。三春指的是早春、仲春、晚春,沒想到不同時節的養生處方竟也不同。嗯,我可要好好研究研究囉!

早春時節,陰寒漸退,陽光初發,乍暖還寒。根據中醫「春夏養陽」的理論,這個時候應適當吃些蔥、生姜、蒜、韭菜。這些食物不僅能祛散陰寒,而且它們所含的鹼成分,還具有殺菌防病的功效。另外,還可適當吃些雞肉、動物肝臟、魚類、瘦肉、蛋黃、牛奶、豆漿等營養品,以供人體各組織器官功能日趨活躍的需要,而應當少吃寒性食品,以阻遏陽氣發越。

晚春時節,氣溫逐漸升高,飲食應以清淡為主,除適當進食優質蛋白質類食物外,可飲用綠豆湯、酸梅湯和綠茶等,以防體內積熱。不宜吃羊肉、狗肉、麻辣火鍋以及辣椒、花椒、胡椒等大辛大熱的食品,以防邪熱化火,變發瘡、癰、癤、腫等疾病。另外,這個時候,夏季臨近,從養生保健的角度講,還要注意飲食衛生,防止病從口入。


  再來看這篇長者養生報導:「保健常識﹕春季養生遵循六“不”」。

春季從立春之日起,到立夏之日止,自然界陽氣升發,萬物復甦。此時老人養生要注意保護體內陽氣,避免做耗傷陽氣的事情。北京老年醫院中醫科主任劉德泉提醒老人,尤其要掌握“六不”原則︰

不“冷”。春夏養陽,老人在春季應該積蓄身體的“火力”,也就是新陳代謝的能力,否則會出現畏寒、肢冷等癥狀。要保持“火力”就要捂好,尤其要注意背部的保暖。

不“酸”。肝主春,中醫認為,春天要養肝,否則一年的身體代謝功能都不好。而酸入肝,春天肝陽易亢,即使是老人,新陳代謝也會加快,再吃些酸性食物,更會讓肝氣過于旺盛,傷害脾胃。最好能吃些溫補的食品,如菠菜、山藥、韭菜等。

不“風”。春天由寒冷轉溫暖,溫熱濕毒又開始活動,因此要防風溫。老人受風熱外邪就會發生風溫病,即流感。因此老人要避免到公共場合等空氣混濁的地方,在家也要注意空氣流通。


  最後,另一篇報導亦提到長者該注意的養生之道,「50歲以上應酬聚餐最好安排中午」,內容摘要如下:

具有西醫與中醫雙重背景的郭家欣醫師,24日在台加文化協會演講時指出,50歲以上的人,睡覺前4小時最好不要進食,晚餐應該在6時前結束。因此,有交際應酬,最好排在中午。

郭家欣以「經營亮麗健康的人生」為題發表演講時,做了上述表示。他說,隨著年齡增長,食道與胃之間的賁門會鬆弛,吃飽飯後如果平躺,食物與胃酸會逆流,嚴重一點的可能衝到喉頭令人窒息,有些老人家在睡夢中出現這樣的情形,如果錯過急救時間,就可能危及生命。有些則是食道會很痛,就是燒心痛,可能會引發心肌梗塞。

吃完飯後4小時再上床,是最理想的,如果實在很累不躺不行,就採取半臥躺方式,例如,躺在搖椅上休息,就是不要平躺。

他從正面思考、睡眠與飲食三方面,來探討經營亮麗健康人生的秘訣,睡眠尤其是重點。郭家欣說,睡醒時最好不要馬上直立,最好先坐一分鐘,然後在床沿再坐一分鐘,二分鐘的遲延對身體很好。

早睡早起,加上以3:2:1比例吃三餐,是健康的基礎,大家幾乎都知道,卻不一定會去做。早上不吃,晚上卻吃自助餐,完全背道而馳。「很多人說癌症是吃出來的,飲食是重要原因。」他說。

arrow
arrow

    牛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