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我們離開家的日子裡,爸媽過著怎麼樣的生活?」偶然看到這篇文章,沒有華麗詞藻,卻是那麼地動人,網友們一篇篇描繪的生活瑣事,不正是自己父母的生活寫照呀!原來天下的父母都是一個樣:永遠的慈愛,永遠寬容,永遠地為子女著想。現摘錄兩小段於下:

  高中最大的願望,就是盡自己的能力考一個遠一點的大學,越遠越好。後來,終於到了那所離家兩千公里的學校,終於可以自由作息、為所欲為;再後來,留在了城市裏工作、生活…… 但不久,我們終於生了病,一種名叫homesick的病。

  你也許收到過這樣的短信:「什麼時候回家,你爸想死你了」、「有空多給爸爸媽媽打電話」、「兔崽子,是不是把爸媽忘了!」兒女是父母心頭的一塊肉,長出來了,就永遠也無法割捨。家裏,我們的房間、甚至放在床頭的書,爸媽都不亂動,說是感覺那樣像是孩子還在家裏似的。這兩位老人,在我們不在家的日子裏,習慣於把我們一次次地想起,把思念一遍一遍地溫習。想兒女,就像是呼吸一樣,是一件他們每時每刻都在進行的事情,他們會拿出我們從小到大的照片細細地看。


牛奶自身的體驗:

  記得在當兵的時候,有時打電話回家,媽媽的聲音總是啞的!我以為那是小感冒,疑惑著為何感冒總是好不了?

  每次到了放假日,媽媽就像廣告中的勁量電池那樣活力充沛,煮了滿滿一桌的好料迎接我,我還開玩笑似的問:「今天是不是要拜拜!」

  後來才從嬸嬸的口中得知真相:我不在家的時候,媽媽像是忘了插電的電器,一動也不動似的在沙發上打瞌睡;聲音會啞並不是因為感冒,而是一整天都沒機會講話,沒有開嗓,才會啞掉。

  原本凌亂的房間,因我不在家而沒在使用,原以為它會更加髒亂,甚至是發霉。回家一看,不但沒有變髒,反而更乾淨了,而且是一次比一次還要更加地乾淨,連床單也都換了件新的。

  見到這光景,就算是再遲鈍的人,任誰都知道自己不在時,有誰來過,又做些了什麼!


老婆提供的故事:

  剛新婚沒幾天,遇著了妹妹,得知了結婚我離開的當晚,媽媽的樣子:

  夜深了,媽媽仍然醒著,

  問倦容滿面的媽媽為何還不睡?

   媽媽說:「我想要等黎明的第一聲雞鳴,那時就可以打電話給剛出嫁的女兒了!我想 問她一聲,『昨晚睡得好嗎?習不習慣夫家?會不會認床?』然後我才能放心地睡去!」

  剛開始有一陣子,媽媽都不敢走進女兒「從前的房間」,因為房裡的床單、枕頭、桌巾、吊飾,一針一線都充滿了回憶,怕會想起已出嫁的女兒。媽媽不再敢拿出面膜敷臉,因為少了個人幫她按摩,心裡更加空虛。一早鬧鐘響起,習慣性地叫女兒起床,怕女兒賴床上班遲到,卻詫異為何叫了這麼久,就是聽不到回應。匆匆忙忙地換穿衣服,怕來不及搭女兒的便車出門,就在那一刻,媽媽赫然理解了,女兒再也不會從這兒出門。

  昔日嬉鬧嘈雜的大廳,如今只剩下
  時鐘掛在牆上,滴答滴答的響,
  眼淚順著雙頰,嘩啦嘩啦的流。

  縱使蓮藕折斷,絲仍然相連。這是千古不變的景象啊!


同事也回應:

  在妹妹到外地唸書的日子裡,媽媽仍然照著以前的習慣:定時走進妹妹的房間,打開電燈,有時稍做整理。睡前又再一次到妹妹的房間,關燈。就好像妹妹從來都沒離開過一樣!

  這讓我想起黃春明的「國峻不回來吃飯」,文字簡簡單單,情感卻不簡單,然而更不簡單的是:父母的愛!

  母親這角色是專門為孩子們所設計的,是老天給孩子們最棒的禮物!而孩子是媽媽的電池,記得三不五時回家幫媽媽充充電,讓老媽再度活力充沛!

arrow
arrow

    牛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